在纽约曼哈顿的晨光中,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的一角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年轻人正专注地挥舞着手中的花剑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一位从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在哥大攻读学位的同时,继续追逐着他的体育梦想,我们有幸对这位“旅法剑客”进行了独家专访,聆听他如何在学术与竞技之间寻找平衡,以及他对未来的独特见解。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出生于中国一个普通家庭,他从小就对击剑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“我第一次拿起剑时,才八岁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那是一种奇妙的吸引力,仿佛剑就是我身体的延伸。”他的天赋很快被教练发现,并在青少年比赛中屡获佳绩,十六岁时,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——前往法国,这个击剑运动的发源地之一,接受更专业的训练。
在法国的岁月,费若秋形容为“磨砺与成长”,他加入了巴黎的一家知名击剑俱乐部,每天进行高强度训练,同时学习法语和当地文化。“法国击剑注重技巧和策略,就像一场思维的舞蹈,”他解释道,“那里有深厚的击剑传统,但也充满挑战,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,都让我一度感到孤独。”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坚韧性格,他曾在欧洲青年锦标赛中闯入半决赛,并在法国国内联赛中崭露头角,被誉为“东方新星”。
但费若秋的梦想不止于赛场,2022年,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申请哥伦比亚大学,攻读计算机科学和体育管理的双学位。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哥大,而不是全职投入职业击剑,”费若秋说,“我认为,体育和学术不是对立的,击剑教会了我纪律和专注,这些品质同样适用于学习,哥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,让我能探索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在哥大的生活中,费若秋面临着双重挑战,每天清晨五点,他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随后赶往课堂学习编程和商业课程;下午,他会在学校的击剑馆练习两到三个小时,晚上则埋头于作业和项目。“时间管理是关键,”他笑道,“有时我会在图书馆里边写代码边回想剑术动作,感觉像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。”哥大击剑队的教练约翰·史密斯对他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是一名罕见的运动员,他不仅技术精湛,还能将学术思维融入比赛中,他的到来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水平。”
在专访中,费若秋分享了他在哥大的几个关键时刻,去年,他代表哥大参加美国大学击剑锦标赛,帮助团队获得团体亚军,个人也闯入前八名。“那场比赛让我意识到,学术环境下的体育竞争同样激烈,”他说,“美国大学体育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,这让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击剑。”他还提到,在哥大的一门体育管理课程中,他参与了一个关于击剑运动推广的项目,结合数据分析设计了新的训练方案,这让他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新想法。
费若秋的求学路并非一帆风顺,他坦言,最大的困难是文化适应和压力管理。“在法国,击剑是主流运动,但在美国,它相对小众,有时我会感到被忽视,但这也激励我更加努力,”他说,“学术压力很大,尤其是期中考试期间,我不得不减少训练时间,但幸运的是,哥大的教授和同学都很支持我,他们理解我的双重身份。”他还提到,通过冥想和阅读,他学会了保持心理平衡。“击剑就像生活,你需要随时调整姿态,应对变化。”
展望未来,费若秋计划在毕业后继续击剑生涯,同时探索体育科技领域。“我想将计算机科学应用于击剑训练中,开发智能设备来帮助运动员提升表现,”他兴奋地说,“通过传感器分析剑术动作,或者用算法优化比赛策略,体育和科技的结合是未来的趋势。”他还希望有一天能回到中国,推动击剑运动的普及。“中国击剑正在崛起,我想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年轻人,告诉他们体育和教育可以并行。”

费若秋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史,更是一个关于跨界与坚持的启示,在哥大的求学路上,他证明了梦想可以有多重维度——剑锋所指,不仅是赛场的荣耀,还有知识的海洋,正如他所说:“击剑是我的激情,学术是我的基石,在哥大,我找到了两者的交汇点,这让我更加完整。”

在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拿起他的剑,轻轻一挥,动作流畅而自信,窗外,纽约的天空渐渐暗下,但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,或许,这正是新一代运动员的缩影:在全球化背景下,他们勇敢地跨越边界,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。

发布评论